侨乡风采
广东省恩平商会

电话:020-83489197
传真:020-36686431
电子邮箱:gdsepsh@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233号中信广场办公楼2608室

历史人物
鹰击长空,气吞山河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22 15:53:55    访问量:2606

  冯如(1883—1912),广东恩平县人。中国的第一位飞机设计师。1907年在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任总工程师。1909年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飞机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年2月,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国。辛亥革命后,冯如被广东革命军政府委任为飞行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
  
复活灵魂 
冯如:最纯粹的信念支持了最热血的壮举 
    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一如对自由的永恒渴望。
    宋代有个人也想能如鸟一般地飞翔,就在自己身上绑上鞭炮作动力,结果可想而知,算是人类飞行梦想的一个前行者吧。同样是飞行在蓝天,冯如远没有那位仁兄的天真与闲适,他们身上背负着爱国理想,显得要超越得多。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出身贫穷的冯如靠勤奋造出第一架飞机后,已经是名声满天下了,怎么看都有点企业家的味道,大可不必回到国内来参加革命,最终呢,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
  我们有点想不明白的事,他都做了,如果非要找原因,我以为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爱国。在和平时期谈爱国,多少会显得有点空洞,但如果把目光投向一个世纪前,爱国的概念却是实实在在的,不顾一切的,融化在很多人的血液里。
  少年时代看近代历史,我曾经对某些问题大惑不解,比如说,鲁迅明明是个以中文为武器的文学大师,为什么竟然会说中国古代的书根本可以不读?胡愈之能写一手好文章,却认定只有拼音化才是中国文字未来的出路?郁达夫小说里的人物更是有点出奇,在自慰的时候还要喊出“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强大起来”这样的天问。
  稍长之后,我开始有点领悟:恐怕正是对当时备受西方凌辱却又无力自强的国家怀着刻骨铭心的爱,他们才会有类似的反话。显然,我们根本不能认为这些看似没有多少道理的话语是他们的肺腑之言,他们的冲动与不冷静,其实恰恰验证了一句话: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知人需论世,要理解冯如,就应该回首看一下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对于负笈海外的留学生与华侨,把外族的侵略与残缺破碎的旧有制度放在一起,其撞击之强烈,对人心理上所造成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这一时期的爱国心恐怕比哪个年代都要强烈。在社会处于一个极度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多种激进思路与过激行为都找到了生存的基础,从而可以让这个国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脱胎换骨。否则,真是难以理解,盘踞了几千年的旧有制度,何以能够摧枯拉朽般地一夜之间坍塌?
  对国家的强烈的感情,几乎弥漫了在黑暗中摸索的整整一代人。不管他们做的是哪行哪业,似乎都在寻找自身与国家之间的一个联系通道。以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为坐标,我们来重新审视冯如的人生轨迹时。也就可以充分理解他那些单纯得近乎无限透明的无私举动了。
  如果说在众多文人们话语中,我们还只能委婉曲折地探寻到其炽热之情,那么,冯如却是选择了一种最直截了当的方式。
  从知道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消息,到后来自己筹集资金造飞机,冯如一直是秉承着“航空救国”的信念,家人要他回国时,他说“飞机不成,誓不回国”这种话,不是自觉行为如何说得出来?而他归国之后,对清廷的失望,让他选择了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落脚点依然是爱国。
  冯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彪炳的一页,尽管他最初并不一定是想为历史创造点什么。他选择的飞行,只不过是其爱国的一个具体表现。

  轰轰烈烈的壮举中,动机就是爱国这么简单。

                                                                                               
  
人物词典
冯如:“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

“冯如1号”· “东方莱特”
  因年幼家贫,冯如12岁随亲戚赴美国旧金山当童工。10年的发愤学习和工作实践,使冯如成为一名精通机械和电器技术的专家,他先后研制了抽水机、打桩机、发电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机等先进机电设备,在当地颇负盛名。
  当时曾有华侨富商集团邀请他主持一项发展祖国电力工业计划,但他认为兴办飞机制造工业更为迫切,因此婉言谢绝,并于1908年集资在奥克兰市东九街359号创办了以制造飞机为目标的“广东制造机器厂”。经过4次改进,1909年9月,即世界第一架飞机问世不到6年后,冯如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他把这架飞机称为“冯如1号”。9月21日傍晚,“冯如1号”正式试飞了约800米。美国《三藩市考察者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称他为“东方的莱特”,并惊呼“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了!”
  
“冯如2号”· 归国
  尽管“冯如1号”此后在试飞中受损,未获完全成功,但大大鼓舞了华侨投资航空事业的信心,继续筹集资金把“广东制造机器厂”扩充为“广东制造机器公司”。正当冯如继续研制飞机的时候,又经历了几次试飞失利,厂房又突然失火焚毁,公司耗去的资金已超过公司资本的90%,冯如面临极大的经济困难。在认真总结历次失败教训,并吸取当时先进经验后,冯如终于在1911年1月又研制成功了一架新型飞机,称为“冯如2号”,并于1月18日试飞成功。
  这一天早上,冯如驾驶着“冯如2号”飞机在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飞机在地面滑行了约30米后凌空而上,升至约12米高,环绕广场飞行了一圈后,先后飞向三藩市海湾及奥克兰郊区,最后徐徐降落在起飞的广场上。整个飞行历时4分钟。
  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飞行,美国《三藩市星期日呼声报》竟用整版通栏大标题刊出“他为中国龙插上了翅膀”,并以巨龙、冯如飞机和冯如像作为套题照片,详细介绍了冯如其人其事。
  此后两个月期间,冯如驾驶飞机在海湾多次环绕飞行,其最高时速为104公里,飞行高度达200余米,性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前往观看飞行的中外人士不可胜数,欧美各媒体称赞道:“君之名誉时已飞腾于世界矣。”
  冯如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当时美国曾有人以重金聘请他教授航空技术,冯如婉言谢绝了,却毅然应两广总督张鸣岐电邀,携机回国效力。

革命·殉国
    1911年3月22日,冯如率助手携带飞机和设备乘轮船抵达香港,两广总督派“宝壁”号军舰前往迎接冯如一行回广州。
  冯如回广州不久,为了检查从美国长途海运回国的飞机是否完好,在燕塘作检验性试飞,结果机件锈蚀,运转失灵,飞机刚起飞即坠毁,幸好冯如安然无恙。
  1911年10月10日,震撼世界的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州光复,广东革命政府成立。因为对清王朝的失望,以及坚信“航空救国”及发展祖国航空工业的抱负只有“人民国后或可实行之”,冯如毅然率助手参加革命。
  不久,冯如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长。他立即在广州燕塘建立广东飞行器公司,这是中国国内的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当时清朝廷尚在北京,冯如认为“虏巣未破,终为后患”,遂积极组织北伐飞机侦察队,准备北伐,并加紧制造飞机,以供北上参战。经过3个月的努力,1912年3月他制成一架与“冯如2号”相似的飞机。
  1912年3月,清朝廷已经垮台。冯如呈请陆军司定期为民众表演飞行,以普及航空知识,宣传航空救国思想,发展航空事业。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公开进行飞行表演。那天风和日丽,冯如先向到场的各界人士介绍情况,包括飞机使用、制造、驾驶等内容。接着,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凌空而上,但他急于升高,操纵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经抢救无效,冯如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
  在冯如的影响下,旅美华侨飞行家陈桂攀、林福元、谭根等紧跟冯如之后,携带飞机回国,为发展祖国航空事业效力。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立有“中国创始大飞行家冯君如之墓”。为纪念他,其故乡恩平建有冯如科学馆、冯如纪念中学。

    摘自《广东的前世今生》,花城出版社,2005.1(本章节稍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