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0-83489197
传真:020-36686431
电子邮箱:gdsepsh@163.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233号中信广场办公楼2608室
标签: 冯如 冯如研究 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研讨会 科技 冯如精神 杂谈
美国太平洋西海岸时间9月17日18:15,北京时间18日上午9:15,在美国第三大港口城市的奥克兰市公共图书馆,“冯如研究国际对话会”在此召开,100多位与会者多数是老外,有美国最大中文电视台总制片人KwokshuLeung、新西兰herMayjesty 电影公司制片人Mark J.Gordon、从加拿大赶来的女作家pattiGully女士、二战飞虎队成员的儿子DiegoKusak、旧金山纪事报(美国加州最大的报纸)记者。
他们,是为了北京时间明天举行的冯如雕塑落成典礼提前热身,确定冯如在国际航空界应有的地位,我们要让全世界更多的人都来纪念冯如,了解冯如,科学研究证明冯如和莱特兄弟一样伟大。美国国家航空博物馆发来贺电,这也意味着冯如已经被国际主流科技界所承认。
昨天,冯如家乡广东省恩平县委县政府给本报和美国方面发来了贺电,感谢本报以及北美志愿者为纪念冯如做的一切活动,并预祝明天雕塑落成仪式圆满成功。
义工们很累很自豪,因为这一切都很美好
会议现场的布置,是由本报记者章清和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StevenLavoie,以及冯如纪念活动的策划者RogerGlenn、志愿者Chelle一起完成的;而在中国杭州浙大附中的小会议室,本报记者王慧华忙乎着和计算机老师一起调试设备,准备作越洋连线,尚可校长和他的学生,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以视频的方式出现在对话现场。
会议一开始,非常有艺术家气息的Roger先生向现场一百多名观众介绍了这次活动的背景和意义。他说,半年多来,他一直和几位志愿者在忙乎,本来他期望冯如飞机试飞成功的地点(奥克兰市兰尼学院的操场)能用冯如名字命名,结果这个计划没能实现,后来又想做一架冯如当年试飞成功的飞机模型放在兰尼学院校园,也没能成功。最后钱江晚报出资15万元把冯如青铜像不远万里送到了美国,这比原先的设想都要美好,更加激动人心!作为冯如纪念活动的组织者,他感谢钱江晚报,感谢中国所有的志愿者。在会议现场,Roger还展示了一张巨幅图片,这是钱江晚报赠送的冯如铜像放在兰尼学院校园的效果图,他想让在场来宾提前感受一下这个精美画面。
奥克兰图书馆的研究员,冯如历史研究专家Steven说,他年轻时也是记者,那时就被冯如的精神所感动,现在他在奥克兰图书馆工作,专门研究历史和传播历史,他有责任和义务向全世界介绍冯如,现在有了来自中国钱江晚报团队的参与,让他觉得这项工作的意义变得更加不同凡响。
义工们都很累了,所有的联系工作都是业余时间耗上自己的假期和倒贴钱完成的,像这样一个国际对话会,所有的来宾都是自费前往,吸引大家的只有两个字——“冯如”。
加拿大女作家
挖掘冯如历史
女作家pattiGully,是专程从加拿大温哥华赶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光是等到奥克兰的机票就花了几天时间。她这次特地带来花了7年时间写成的《sistersofheaven》,并播放了许多冯如珍贵照片,她的这本书介绍了在美国跟随冯如脚步的2位中国男性以及3位中国女性,她说这个历史没人知道。为了写这本书,从未来过中国的patti专门去学汉语和中国的文化。她说,在研究这些中国人的飞翔梦想时,她觉得中国人可以做一切事,她看到钱江晚报的连续报道,赞了4个字“不可思议”。
美国世界日报、侨报以及KTFF等美国当地媒体报道此事后,Hong Ji,美国恩平同乡会主席,代表冯如家乡人来到会议现场。
冯如之后,在美国继续追随他脚步实现飞行梦想的第三位华人飞行家ART的女儿林美玉今年已经80多岁了,昨晚专程从洛山矶飞过来参加会议,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广东航空协会名誉主席,她说如果本报需要了解一百年来华人在海外为航空梦所做的努力,她会全力配合。
会议过程中,主办方还播放了本报录制的纪念DVD,说明了冯如铜像整个制作过程,这让在场华人都特别自豪。
本报记者 朱平 整理
中国学生
酷
昨天上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尚可和他的4位学生受邀参加了跨越太平洋的冯如历史研究国际对话会。
为了能让这场别具意义的中美科教视频对话达到最佳效果,浙大附中师生非常重视,光调试相关视频设备就花了半天时间,并专门添置1000万像素的摄像头和话筒。学生和校长都精心准备了英文演讲,浙大附中师生演讲通过即时视频传送到美国研讨会时,会场当即响起了阵阵掌声,与会者反应热烈。尽管之前的调试阶段,视频画面和通话效果不是最理想,但到播放时,奇迹发生了!大洋两端的对话效果出奇得好。
浙大附中校长尚可在演讲时说:有机会以视频方式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纪念100年前美国西海岸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第一个试飞成功的中国人冯如,心情十分激动。当知道这一系列纪念活动是由Roger等一群美国朋友发起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对他们,我有着崇高的敬意,的确,科学无国界,精神无国界。诚如Roger所说,我们纪念他不是为自己,是为所有人的梦想。追赶梦想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作出贡献的人值得我们铭记,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作为中国第一位飞行家、制造家、发明家,冯如的事迹早已载入中国历史教科书,这次的纪念活动使中学生又有了新的认识。尚可说:“今天大家纪念他,不仅是为了回忆往日,更是为了明天的觉醒和奋进。胸怀大志,敢于梦想、追求梦想,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坚忍不拔是冯如精神的写照。学校需要教育学生学习这些精神,并使这些精神和品格融入下一代的血液中。”
随后,浙大附中的4位学生金子、罗易、孙逸凡、华骐用流利的英语各自讲述了心目中的冯如,以及年轻一代对冯如精神的理解。美国会场所有与会者都被来自中国师生的风范所感染,频频鼓掌,会场上不时爆发出笑声,他们说:“中国学生,酷!”
本报记者 王慧华